返回

批判BBC:比较应注重对人的影响

2015-09-17 作者:袁桂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BBC播出的教育真人秀,引发了中西教育差异的种种讨论,中英教育界对此也褒贬不一。然而,该纪录片的人比较价值在哪里?它有没有现实的意义呢?

第一,平等

在这类电视节目的设计中,教育资源配置没有可比性。班额、生师比、课堂教学时间、校内辅导时间、课外作业时间、教师的投入时间等,这些变量均不可比,比拼又怎能称得上平等?以班额为例,中式实验班学生50人,而英国学校一个班是20人左右。如果班额这样一个对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变量都没有控制,那么比照的可信度在哪儿?

第二,社会传统、文化背景没有可比性。

在中式实验班,课堂纪律是中国教师的极大烦恼。课堂纪律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生活习惯有关,而习惯又深受社会文化传统影响。社会传统、文化因素是教育实验在短短几周内无法排除的变量。因此,所谓的中西教育比拼,也就失了基础。

第三,辅助性活动在比拼中的作用不明晰。

纪录片中没有交代英国班级有什么教学辅助活动,与之相对的,是中式实验班纷繁的仪式与活动,如穿校服、升国旗、做早操、做眼保健操、包饺子等。教学辅助活动与该比拼项目的关系是什么,片中却未涉及。

第四,比拼的成绩莫名其妙。

如果中式课堂成功的秘诀,是通过延长在校学习时间、强调机械记忆和背口诀、布置大量家庭作业及小测验让学生重复多次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那这不正与教育部倡导的减负理念相悖吗?

第五,纪录片有明显的BBC媒体立场。

纪录片的播出,加深了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而片中却选择性放大了中国教育的非显着特征,一叶蔽目,以偏概全。例如,扇子舞本是武术动作、舞蹈动作和扇子道具结合的健身运动,中国教学又何时处处离不开“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这样的教导了呢?

何况,中国各地的教学模式千差万别,这五位老师的教学并非中国教学模式的代表,而只是其中一个类型。同样,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也只是英国学校教育的个例,无法呈现中英教育的全貌。

BBC教育真人秀《中式学校》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强化英国人对中国教育的偏见。在片中,中国教师多次强调集体主义,与英国学生的个性表达产生激烈交锋。这似乎是在强调,在中国,集体主义与个性特征是相对立的。这对于中国教育发展的评价有失公允。央视制作的有关中外教育比较的类似节目《青春季》,则与英国导演只关注单一教学过程的操作不同。《青春季》以学生为线索,通过中澳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投射在他们身上之后所产生的内心碰撞和外在冲突,给教育人以更为清醒的反思与更为深刻的启示,对我国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