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offer免费留学申请智能平台
点击获取免费申请
  • 100%真免费,无押金

    申请服务100%不收费、无押金,否则赔偿10000元人民币。
  • 100%教育部认可学校

    可申请的学校100%为中国教育部认证的学校
  • 100%透明

    100%申请信息透明,100% offer学生可索取
立即开始免费留学申请

查看最新留学文章您的位置: 中英网UKER.net > 留学资讯 > 留学快讯 > 英国教育 > 一位妈妈眼中的英国教育:英国教育是为了成就个人

一位妈妈眼中的英国教育:英国教育是为了成就个人

中英网  www.uker.net  2015-08-27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 儿子成灾

编者按: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中学业平平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我想成为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

BBC硬是把一个严肃的教育话题拍成了一个娱乐性极强的真人秀节目——我们的学生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终于大结局了。在中国五位老师成功大反转逆袭之后,留给观众的却是无尽的讨论和思考。

先抑后扬是BBC一贯作风,看完前两集,尤其是第二集之后,几乎可以预料最终的结局了。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英国观众都一致认为中国老师“赢”了,仅从成绩来看,中国老师貌似是赢了,可我们真的赢了吗?

赢了吗?输了吗?有关系吗?输!赢!都与我无关,倒是成功掀起了层出不穷的讨论。好吧,讨论讨论还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

“老师”还是“教书匠”?

我们习惯了把教授我们知识的人称为“老师”,而且这个名称用途越来越宽广了,以前是职业称呼,现在感觉“老师”两个字满天飞,很多人都被称为老师,虽然他们并不教学生,也没有教过学生,甚至有些人一点都没有老师的素质......我读书少,有些凌乱,也有些厌恶。

因为工作关系,我现在也被很多学生和家长称为“老师”,可说实话,这样的称呼,我接受得有些心虚。我对“老师”这个名称是心存敬畏的。我总觉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老师这个称呼,老师应该是跟“德高望重”、“博览群书”、“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简单来说,老师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

而“教书匠”呢?曾经听过一个词——“画匠”,是区别于“画家”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以画画为生的普通手艺人。因此,为了区别于前面的“老师”,我用了“教书匠”这个词。

不管是在英国学校还是在中国学校,两种人同时存在。任何一种制度都是中性的,制度没有倾向性,人才有!不管是英国教育还是中国教育,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制度,而是人!

纪录片中的老师们最初交锋这群英国熊孩子的时候,确实是有些焦头烂额不知所措,但在互相熟悉以后,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地重新控制了课堂,不但在上课之余为某些”跟不上“的学生们开小灶,还不失时宜地鼓励学生,并让一个本已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孩子重拾自信,并在小课堂上积极表现。谁说中国老师只会批评学生?

横向比?纵向比?

说完第一重要元素——人,再说说第二重要元素——理念!

中国学校,何止中国学校啊,整个中国社会都是在跟别人比。“别人家孩子”已经臭名昭著让人咬牙切齿了。我说那孩砸,什么时候能给你烧纸啊?

英国此类问题就少了很多,少到几乎没有。英国尊重个体(individual),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不用去跟别人比。家庭如此,学校更是如此。英国学校不公开考试成绩,更没有排名,但并不缺少比较。英国的老师不会拿学生去跟“别人”比,他们会让你自己跟自己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进步,就应该也将会得到一个赞。

拿我家孩子来说,奖状拿过无数,但从来没有排过名次。发奖的理由各种各样,小到努力解决一道算术题;大声回答老师提问,大到独立完成一段写作。。。。都会得到老师的狂赞。这些小小的进步,对其他孩子来说,也许是顺手拈来的自如,可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却是很多努力之后的结果。摒弃其他人的眼光和评价,任何努力得到的成果都应该值得孩子为之自豪,可这样的努力如果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别人比的话,那种自豪感即使没有消失殆尽,也会大打折扣吧?

纪录片第三集中有一个女孩对自己的排名不满意,老师“安慰”她时是这样说的:你应该努力,不停地努力,尽你最大的努力 巴拉巴拉巴拉。。。。。然后这个孩子说:可是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你在告诉我,我最大的努力还是不够好?!(这确实让人沮丧)——这是跟别人比较的结果,可能激励你,也可能彻底将你打垮,让人丧失信心。

我想这也是国内很多成绩平平的孩子的心声吧。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学霸,学霸毕竟是少数,而且如果没有普通人的衬托,学霸也不能成为学霸,可为什么要牺牲大部分人的自尊,去成就个别人的满足感呢?

我总体的感觉是,英国的教育是为了成就个人,中国教育是为了成就个别人。英国教育为大众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你不是学习的料,你也可以在其他领域成就自己;中国教育在建国之初是为了扫盲,是为了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因此才有了简化字。可演变至今完全变了方向,大家都在争当学霸,而大多数人却做了少数人的垫脚石。

在我们闷头奔向最高峰的时候,能否拿出些勇气停下脚步,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做自己还是做别人眼中的自己?

普通人与优秀的普通人?

纪录片中的学生上课状态并不能代表英国学校的整体状态。英国也是讲究升学率的,拿小升初来说,11+(Eleven Plus)考试就是第一道坎,考过的孩子才能顺利进入重点中学——Grammar School(而重点中学也是分好重点和差重点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秩序与普通中学大相径庭(纪录片中的所谓优秀的学校,并不是Grammar School,因此那样的自律能力,课堂秩序并不奇怪)。

即使上了Grammar School,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继续进修大学课程,很多人中学毕业就会选择就业。只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考大学,当然也不能保证都能考上名牌大学。

中国的学生只要进入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英国却恰恰相反。小学玩儿,中学玩儿着学,到了大学,哼哼......要么玩命学,要么退学。就我所知,英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中会有几批退学的,因为顶不住压力。这种现象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孩子什么世面没见过啊,我们抗压能力多强啊。一般第一年能熬过去,后面两年会越来越轻松。

真正的人生,始于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在英国留学的中国人都很优秀,可我们与普通的英国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无非是普通人与优秀的普通人的区别吧。功成名就毕竟属于少数人,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并不是功成名就,而是比谁谁谁优越一点。很多孩子的优秀,也并不是自己的优秀,而是父母期望中的优秀而已。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中学业平平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在路边鼓掌,我想成为那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小女孩的境界,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英国孩子不思进取,做了普通人;中国孩子谨遵师命,成为了优秀的普通人。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优秀的普通人,都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都要自己去负责,自己去走完自己的人生。区别是,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迷失自我。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最后说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 希拉里登上珠穆朗玛峰后经常被记者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爬?他总不回答,于是记者总问。终于有一天,他答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再问的答案:因为它(他用手指着珠峰)就在这里!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并不需要理由。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汉代的张晋,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受命前往。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所谓千秋霸业,千古流芳,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粪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相关阅读:

第一集:BBC纪录片"中国学校”:英国学生认为剪辑有失公允

第二集:看完BBC纪录片“中国学校”第二集 燥吗?

第三集:剧透转播 BBC纪录片《中式学校》第三集全纪录

BBC纪录片点燃舆论 英国人争辩中式教育好坏

BBC纪录片“中国学校”:你不知道的事

中国老师参与BBC纪录片 对英式教育评价不高

剧透慎入!BBC纪录片第三集结果

更多英国留学信息,请关注http://www.uker.net/;更多英国大学专业信息,请关注http://major.uker.net/
英国留学必备下载
51offer-让留学更简单
中英网留学申请平台
院校信息全面真实,院校动态及时推送
最新留学资讯查看,申请流程清晰明了

申请宝典

2018版
英国留学申请全教程

签证宝典

2018版
手把手教你如何拿到英国签证

看看我能申请哪些学校

基于背景相似的申请案例,为你计算出最佳的选校方案 马上获取选校方案
我们的网站: 51offer51offer 中英网UKER.net中英网 中美网USAer.net中美网